最新動態

「月逝無聲」:以科學探索藝術

16.07.2021
HKDI
推介

2021 年5 月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期間,於中環大館同步有一個發人深省的裝置展 覽,名為「月逝無聲」(The Moon Is Leaving Us),為獲選愛彼第5 屆當代 藝術創作委託計劃藝術家,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任教多年的許方華(Phoebe Hui)最新多媒體力作。愛彼藝術創作委託計劃是兩年一度的競賽,由愛彼當代 藝術創作項目提供支持,《月逝無聲》是於亞洲舉行的第一個委託計劃展覽。我們專門採訪了許方華,聽她訴說裝置背後的概念和創作體會。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的許方華,雖然先後負笈倫敦及加州進修,卻坦言最受啟蒙的時期,都在香港。那時她修讀剪接及聲音設計,導師們都是在職創作的藝術家,創作和教學雙管齊下,大大開拓了許方華的眼界,讓她深深感受到做調查做研究的重要性,不單能擴闊她的意念,也為每次創作奠下基礎。

像這次她為委約項目構思的概念,首先源於她在冬季到愛彼位於瑞士的總部參觀,晚宴後走到餐廳外蹓躂的時候,看見漆黑中極目皆為雪地,在月亮的映照下卻充滿寧靜的感覺,讓她聯想起蘇東坡一首名詩「水調歌頭」,月滿之時,大家會相約在雪山共進晚餐,這樣的約定很有趣。由此決定以月亮為靈感,開展了她漫長的調研計劃,不單追溯古代天文學家對月球的研究歷史,更專門採訪前太空人,讓他分享月球的體驗。

同時她發現,月球正以每年3.78釐米 的距間離開地球,於是成為她這次創 作的概念源頭。至於表現手法的啟 迪,則源自許方華發現了一位波蘭天 文學家Johannes Hevelius 於1647年 出版的《Selenographia, sive Lunae descriptio》,是人類首本以地圖形式描 繪月球的專書,是這位天文學家透過自 己研製的超長望遠鏡觀察月球的成果。

結果,許方華決定以Johannes Hevelius 370多年前的月球繪畫作為核心藍圖, 自製繪畫機械人Selena,以她在美國太 空總署公開月球圖片庫裏的特選作品為 臨摹對象,繪畫嶄新的月球印象。同場 另一作品Selenite,則以過去300年科學 家製作的月相圖和相片為資料基礎,用 machine learning 的方法生成新月相圖, 以回應月亮漸漸遠去無法復返的科學事 實。然後把這些畫像透過數十個電腦屏 幕呈現出來。Selenite 以巨型圓形裝置 設計,就像懸掛在外太空一枚正在運行 的人造衛星。

有機會到現場觀看裝置展覽的朋友,都會獲發一塊偏光鏡片,在觀看Selenite上滿佈的電腦屏幕呈現的嶄新月球畫作,可以收穫另外一種觀賞經驗。這也是許方華之前做調研的時候發現,電腦或手機屏幕如果沒有添加偏光鏡片,大家看到的只是一片空白,就如觀察月亮和世界需要依賴儀器,讓我們看到平日不能見的世界。

因為自己對科技及機械等的興趣,並經常放到作品裏,有時許方華會被誤認為工程師甚至科學家,對此她這樣解說,「20世紀是專門化的,但在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都會循藝術及科技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一個認識世界的整全方式。現在我們的社會正面對愈來愈複雜的問題,實在需要跨領域的思考方式,人們在討論事物時需要牽涉更多範疇。也許是我的好奇心特別重的緣故吧,遇上一些機器之類,我會很好奇到底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所以我在中學時已經選修電腦,那時老師還以為我應該會選藝術。」

事實上,許方華在中學時期已經有畫漫畫及寫詩,並投稿文化雜誌,到大學環境改變了才沒有繼續。難怪這次「月逝無聲」裝置展覽會以月球繪畫為主題,卻以一種嶄新的機械手法演繹,是許方華結合科學與藝術的精彩之作,以科學探索藝術,以理性演繹感性,重新詮釋陪伴地球億萬年的月球,既傳統又創新,期望在她永遠離去之前,留下美麗的痕跡。


Others